杨振宁
物理学家。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至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洛克菲勒大学董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
艾国祥
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2月生于湖南益阳。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1997~2000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了太阳多通道望远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白以龙
力学家 1940年12月生于云南祥云,籍贯浙江镇海。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爆炸、固体和非线性力学研究。阐明了热塑剪切变形局部化的准则、演化和结构针对冲击载荷下材料的破坏建立了统计细观损伤力学提出了损伤演化诱致突变和跨尺度敏感性等概念。代表作有AdiabaticShearLocalization(withDodd),《统计细观损伤力学和损伤演化诱致突变》(与夏蒙芬,韩闻生,柯孚久合作)。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石钟慈
数学家 1933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它们的理论基础。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王小云
密码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6年8月出生于山东诸城,籍贯山东诸城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90年、1993年分别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给出了系列消息认证码MD5-MAC等的子密钥恢复攻击和HMAC-MD5的区分攻击;提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启发式算法二重筛法;设计了我国哈希函数标准SM3,该算法在金融、国家电网、交通等国家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曾获2014年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特等奖;2010年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陈嘉庚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等
张俐娜
高分子物理化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40年8月生于福建省光泽县,籍贯江西萍乡。196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获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赴日本大阪大学任客座研究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突破了高分子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温成功溶解了纤维素和甲壳素,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在此基础上,创建出一系列基于纤维素和甲壳素新材料,并阐明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由此开辟了构筑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径;在高分子物理研究方面,建立和健全复杂多糖在稀溶液中分子尺寸和链构象计算公式和模型,进一步完善了聚多糖类大分子稀溶液理论;系统工作为可再生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打下了基础。曾获美国化学会纤维素与再生材料领域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奖等奖励。
李永舫
高分子化学家。1948年8月10日出生于重庆市,籍贯河南睢县。198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给体、富勒烯和非富勒烯n-型有机半导体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从而拓宽其吸收光谱的分子设计思想;提出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来提高C60的LUMO能级的思想,设计合成了茚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ICBA)新型受体光伏材料,使基于P3HT的光伏器件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显著提高;通过侧链工程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与窄带隙n-OS受体吸收互补的高效中间带隙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开发了低成本和高效的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PTQ10,有望应用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将来的实用化产品中。此外,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唐勇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9月12日出生于四川井研县,籍贯四川井研。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1992年和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针对均相催化领域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等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区域装载配位基团以调控其催化行为的方法,提出了边臂策略设计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理念。运用该策略,设计了系列新型手性配体并成功应用于十余类重要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发展了叶立德反应选择性调控的一些新方法;设计了新型单中心聚烯烃催化剂,为聚乙烯多样性链结构的选择性合成提供了高效的途径。研究并阐明了边臂的作用机制和规律,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了转移转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彭孝军
精细化工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南澧县,籍贯湖南澧县。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86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功能分子结构设计、清洁制造工艺的研究。提出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的设计原理,发展出大Stokes位移的氨基菁染料平台母体分子;通过染料分子识别和传感性能研究,开发出多种荧光染料探针;攻克了相关染料的耐受性和清洁制造工艺等工程难题,形成了信息打印染料和血液细胞分析用染料等系列专利技术,得到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染料在信息、生命领域的应用拓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谢在库
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籍贯辽宁省普兰店。1985年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科技部主任。主要从事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了分子筛工业催化剂设计中“孔道择形与分子扩散协同”理念,发展多级孔构筑和形貌控制系统合成方法和工艺技术,合成了系列新型分子筛工业催化材料。从获取反应机理新认识出发,聚焦于复杂反应体系中选择催化的实现,基于新型多级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开发了烯烃和芳烃合成的多项催化新技术并实现工业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等。
侯凡凡
内科学家 女,1950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1993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病防治研究。通过系统的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队列等循证医学研究,揭示了我国人群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创建了防止或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和防治其致死、致残并发症的临床新策略。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奖”等科技奖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现任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曹晓风
植物表观遗传学家 女,1965年5月生,北京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在组蛋白甲基化研究方面,发现植物中首个H3K27去甲基化酶REF6,并提出REF6与LHP1共进化的理论;揭示组蛋白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调控基因表达和维持转座子活性的分子机制,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证实转座子具有调控功能;系统研究了拟南芥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和调控开花的遗传学途径,发现AtPRMT5和AtPRMT3基因突变分别导致全基因组mRNA前体剪切和rRNA加工异常,揭示了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新机理;在水稻小RNA研究方面,鉴定了水稻小RNA产生的关键因子及遗传途径,揭示不同小RNA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陈国强
医学病理生理学家 男,1963年9月生,湖南攸县人。1985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1988年和1996年分别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长期从事肿瘤尤其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在低氧微环境方面,发现低氧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非转录功能,诱导AML细胞分化,并揭示了Cbx4通过类泛素化修饰HIF-1a控制肝癌新生血管生成与转移的机制;在应激微环境方面,发现了白血病干/祖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新的骨髓微环境和该微环境保护白血病细胞的机制;在化学生物学方面,发现了多个抗肿瘤天然化合物,尤其是发现了腺花素通过靶向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成员,诱导AML细胞分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陈化兰
病毒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3月生于甘肃省白银市,籍贯甘肃白银。199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发现了决定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致病力和在哺乳动物间呼吸道传播的关键分子及其相关机制,为H5N1和H7N9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防控政策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她创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6)。
陈晔光
细胞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4年8月生于江西省乐安县,籍贯江西乐安。1983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生物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Fordham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Albert Einstein 医学院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其生理病理作用的研究。在TGF-β信号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出了TGF-β信号转导与受体在细胞不同膜区的空间分布有关,并受细胞内吞的调控;发现了TGF-β信号转导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发现细胞自噬抑制Wnt信号现象及其机制。他的系列成果对深入了解胚胎发育、组织稳态、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有重要借鉴作用。先后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奖励。
邹才能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1963年9月生于重庆。198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建立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并任首任主任,现任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科研与勘探工作,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第一个发现北美以外更古老的页岩气层系和具工业价值的纳米孔隙,揭示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规律,首创“人工油气藏”开发概念,提出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协同发展”理念。论证了岩性地层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等沉积模式。阐明了古老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分布规律,构建“四古”成藏模式,推动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转变与重大发现。出版《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中英文专著教材。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张人禾
气象学家 1962年7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籍贯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提出在厄尔尼诺期间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Rossby波造成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揭示了厄尔尼诺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提出大气和海洋赤道Rossby波形成的耦合波、海洋非线性水平温度平流、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以及热带东太平洋经向风异常等因素在厄尔尼诺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新机理。发展了海洋资料业务同化系统,有效改进了我国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技巧。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学术奖励。
徐义刚
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籍贯江苏常熟。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4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快速地壳穹状隆起,揭示峨眉山LIP的深部结构、地壳穹窿以及火山岩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变化规律,确证其与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厘定幔源岩浆从同位素富集型向亏损型转变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提出岩石圈减薄的热-化学侵蚀机制。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焦念志
生物海洋学家 1962年12月生,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系统成果。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我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创建了TIREM方法,揭开了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揭示了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洋碳汇至关重要;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设立MCP科学工作组,MCP被Science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1996获国家杰青,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000获教育部长江学者,2006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成果获“全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吴立新
物理海洋学家 1966年9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籍贯安徽桐城。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和1994年在北京大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副校长。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系统阐述了副热带环流变异在太平洋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相关理论,发展了能确定中-低纬海洋-大气通道在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作用的模式动力实验体系;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划来研究全球深海大洋混合低频变异的新路径,将深海混合研究推向了全球尺度和季节以上的时变尺度;阐明了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路径,揭示了北大西洋年代际变化模态是海—气耦合模态。
周志鑫
空间遥感应用专家。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65年8月生于安徽太湖县,籍贯安徽太湖。1986年毕业于电子工程学院,1989年和199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空间遥感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典型地物特征检测识别、海上移动目标高精度探测定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系统研究并发展了天基海洋探测定位和海上移动目标自动检测方法,提出并建立了空间遥感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架构,研究解决了卫星海量数据高效高精度自动处理和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建立了典型地物目标特征库。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郑志明
信息处理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53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浙江宁波人。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1987年获该校基础数学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空天信息安全与复杂信息系统等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的研究。创立了动力学密码——基于代数和动力学融合的密码分析原理和方法,突破空天信息安全高速、低耗、多模式等技术瓶颈,研制成功系列空天安全新装备并列装。面向复杂信息系统,创立了调控系统复杂性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全局扩散和数据准确分析的新计算模式,产生重要国际学术影响。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陆建华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3年7月生于江苏南通市,籍贯江苏南通。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9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8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无线传输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一种结构化的信息传输方法,建立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发展了无线通信传输容量优化理论。发明了一种结构化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法,可形成规律性的构造设计,有效解决逼近容量极限的低复杂度编码问题。提出了时、空、频等多域协同的通信方法,通过高效的资源利用与协同处理,为复杂传播环境下提升传输容量提供新途径。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姜杰
运载火箭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现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1960年7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籍贯山东莱阳。1983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1988年在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导航制导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研制工作。在火箭发射各种地球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及高可靠导航制导与控制方面,系统性解决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高了我国运载火箭高适应性发展水平;在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中,主持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研制和发射的技术决策,拓展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
顾瑛
激光医学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教授。1959年6月生于北京市,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88年和2000年于解放军医学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激光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创立了血管靶向(新型)光动力疗法,成为多种微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完成了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的理论和机理、药物和设备、技术和方法、应用和规范的系统性研究,开创了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的新学术方向和应用领域。合作研发出国家化学1.1类血管靶向光动力治疗新药——海姆泊芬。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激光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曾获国际激光医学大会学术奖、国家发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刘维民
润滑材料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9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市,籍贯山东莱西。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0年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润滑材料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空间润滑研究平台,揭示了空间润滑材料的作用机制,通过结构设计和组分调控发展了多个系列空间润滑材料,应用于我国的航天工程。研究提出了滑动和关节轴承润滑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突破了高性能润滑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研制的系列化固体润滑材料在多个航空型号工程获得应用。系统阐述了润滑剂作用的摩擦化学和摩擦物理机理,设计制备了低摩擦、抗磨损、高承载的多个种类的合成润滑油脂及添加剂,用于装备制造工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8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南策文
材料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2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籍贯湖北浠水。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际陶瓷联盟(ICF)理事长。主要从事功能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研究。构建了处理复合材料中复杂多场耦合效应的有效介质方法,给出了计算宏观多场耦合性能系数的解。设计发
展了铁磁合金基磁电复合新体系,提出了复合巨磁电效应。系统研究了多铁性磁电复合薄膜,提出了多种新型磁电存储器及传感元件。建立了计算非均质材料界面因素对宏观物理输运性能影响的有效介质模型方法;在界面模型指导下,发展了新型高介电材料、安全锂电池用复合固态电解质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申长雨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教授。1963年6月生于河南南阳,籍贯河南南阳。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机械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曾任郑州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发展了注塑成型充模/保压、冷却、翘曲等过程的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了塑料成型过程中微结构的生成和演化,以及对制品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注塑模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发展了高效实用的塑料成型工艺控制、塑料模具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研制出了高抗冲击性和高光谱透过率的“神七”出舱服面窗制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雒建斌
摩擦学领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1年8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户县,籍贯陕西户县。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研究。研制出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发现了薄膜润滑的系列新现象,建立了薄膜润滑物理模型和润滑失效准则。将纳米摩擦学研究与先进电子制造相结合,在表面平坦化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表面粗糙度小于1Å的超光滑表面制造,并应用到计算机硬盘、单晶硅片、蓝宝石晶圆等制造中。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曦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8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通。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0年、1993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开发。在对离子注入SOI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将SOI材料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在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辅助薄膜沉积技术研究方面,揭示了载能离子作用下薄膜表面微结构、相组分、电子学、光学、生物学特性,实现了载能离子束薄膜生长的可控制性。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杨孟飞
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62年10月生,湖南湘阴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突破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卫星甚高精度、强适应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空间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法,创建动态可重构容错体系结构。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奖11项(其中一等奖8项)
|